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搜索

南宁“90”后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 展示民族婚俗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2084|回复: 0

414

主题

414

帖子

1711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711
发表于 2022-6-9 17:04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八人轿、唢呐队、媒婆、“十兄”接亲、“十姐”送亲……昨日,一场独具匠心的非遗主题婚礼在武鸣区举行,原汁原味的壮族特色婚礼引得不少市民直呼:“太有趣了!”
20609170347.jpg
“90后”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

这场婚礼中,新郎李迪致是南宁经开区吴圩镇人,新娘阳燕林是桂林人,两人都是“90后”。他们经过互联网相识,并在线下协作兼职副业而相知相爱。两人认识两个月后便登记领证修成正果,但迟迟未办婚礼。“我很想给她一场特别有意义的婚礼,以此纪念咱们的爱情。很巧的是,咱们两个都是壮族员,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喜爱中国的传统文明。”李迪致说。

一开端,这对“90后”新婚夫妇打算旅行成婚,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,婚礼的方式迟迟未能确认。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们了解到壮族传统婚俗前史源远流长,且很有文明底蕴。所以,他们决定在武鸣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。李迪致表明,相较于千人一面的西式婚礼,传统的中式民族婚礼方式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印记和痕迹,非常值得去传承。

记者在现场看到,这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壮族婚礼整个流程非常紧凑,每个环节充满了对勤劳质朴的壮乡公民的致敬与传承。

婚礼前,两边要看八字来选择良辰吉日。婚礼当天,男方家请了8~10名会唱山歌、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作为伴郎,称为“十兄”;女方家请8~10名仪表正经的未婚姑娘作为伴娘,称为“十姐”。
220609170359.jpg
在接亲环节,向女方爸爸妈妈行礼、接受女方“十姐”的考验、新郎新娘向爸爸妈妈行跪拜礼,喝“改口茶”……接亲队伍在抵达女方家时要经过三道栏门礼:一是在大院门口,二是在女方家大门,三是在新娘闺房门口。新娘出门后打红伞、撒“福子”(红纸、硬币、稻谷等)、转红伞,坐上花轿不回头,一路唢呐炮鸣,预示夫妻日后日子一帆风顺。接回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前要跨火盆,祈福念咒;新娘进屋后,举行拜堂仪式,最后送入洞房。

展示壮族婚俗让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

据了解,武鸣壮族礼仪风俗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开端的阶段。“从明、清时期开端,壮族的婚礼风俗不断地进行完善,取精华、弃糟粕,终究构成了独特的武鸣特色。”武鸣区文明馆馆长余燕鸣介绍,在这过程中逐渐构成一套较为完好的壮族婚庆风俗。其间,“哭嫁”最具特色。

记者看到,在新娘阳燕林的“闺房”内,大红的喜字已经贴上,处处欢天喜地。在“十姐”的伴唱下,阳燕林开端哼唱起哭嫁歌。唱完“哭爹娘”时,想着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,阳燕林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。

据了解,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明和自然遗产日,今年是第17个文明遗产日。“举行壮族特色婚礼,旨在让壮族的非遗文明得到传承。”武鸣区文明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潘福荣表明,壮族婚俗前史长远,在武鸣壮族地区撒播广泛。2012年,武鸣壮族婚俗当选县(区)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。10年来,武鸣区不断深入发掘壮族婚俗的文明内在、基本特征和存续情况。经过婚礼方式展开文明宣扬活动,扩大壮族婚俗传承覆盖面,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壮族婚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,为下一步申报市级、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下良好基础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© 2006-2022  版权所有
  Powered by Discuz! X3.2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